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5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要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; 2、如何解决婚姻家庭中的事; 3、生活中很多的事,我们不能轻视忽略; 4、如何让孩子远离“斗闹场”、结交好的朋友。
二、学习报告 1、要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。 当应该给孩子承担的事都被父母做了,这是剥夺了孩子学习、历练的机会。孩子会觉得,只要我有事,我有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……背后有一大堆靠山,随时可以帮他收拾残局,他会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责任心。 1920年代,美国有一个11岁的孩子,玩足球时不小心把别人的玻璃给打碎了,要花十二点五块美金,当时的十二点五块美金可以买一百二十五只可以生蛋的母鸡,所以这一笔钱数目很大。但他的父亲对他说:这你要负全责,所以你要自己赚钱来还债。结果这位孩子就开始打工,一点一滴把钱还给父亲,后来他的事业也很有成就,他就是前美国总统里根。所以,当你让孩子去磨炼,不断增长了他正确的态度、责任心,又增长了他做事的能力。所以养小孩要用理智,不可以只用情感、用溺爱,这就相当重要。
2、如何解决婚姻家庭中的事。 当遇到婚姻问题的时候,我们可以分三步走: 第一步:行有不得,反求诸已。头一个念头要先想到“我错在哪里”。当然,这个念头不容易,可是只要我们不转到这个念头来,你的心绝对平息不下来。当我们处处只想着对方哪里不对、对方哪里又错,一定是情绪翻腾,很有可能会意气用事,会把事情搞得愈来愈糟。比方说对方错七、八分,我们错一、二分,也要静下来先想我这一、二分错在哪,进而把它改过来。这是第一个重要态度。 第二步:宽恕他、包容他。家火不烧,野火不起。家火,什么火?冲突、不宽恕、不包容就是火。家里不先出状况,外面的火不能烧进来。所以绝对不要去怪另外那个人,一定是我们自己先有过失。 第三步:客观公平地对待先生。当先生对的时候,把他当父亲看,平常把他当朋友看,先生错的时候,把他当儿子看。当我们孩子犯错的时候,我们都会原谅他、包容他,给他改正的机会,所以对待先生犯错误,我们也要给他机会。当我们都是用好恶在解决事情,而没有宽容的心,没有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,那就造成自己所好的什么都可以,自己不高兴的就都不行,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烦恼障碍。 其实现在的人也很可怜,很多人长得很大了,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,不懂夫妻相处的方法,因为他没学过。正如,一位长者曾经说过:现在教育什么都教了,就缺一个东西。缺什么?缺“德”。所以先生也是受害者,我们有责任帮助他。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所以你把他当儿子看,你马上就能包容他。也由于你有这样的态度,他才知道迷途知返,因为外面都是逢场作戏、都是虚妄的。
3、生活中很多的事,我们不能轻视忽略。 “轻”是指轻视,“略”是指忽略。当我们对某些事情很轻视、忽略,心已经失去了恭敬、已经失去了谨慎。我们在哪一些事情当中容易忽略、容易轻视呢? 一是在布施方面。我们布施,我们施予,也不要忘失我们的恭敬、我们的谨慎,其实是对方在让我们种福田、让我们积阴德,我们要感谢他们。 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气节典故:不食嗟来之食。当你用施舍的心态去帮助人的时候,他宁可饿死也不吃,所以我们的态度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。另外,我们要捐衣服给别人、送衣服给别人时,也要把它洗干净、整理后才能送给别人,这样才有诚意,别人也会接受得很欢欢喜喜。当我们送用品给别人时,先检查一下会不会影响使用,如果有问题,要把它修理好,这样才不会造成别人的负担。 二是讲课时的心态。很多人会觉得,我们讲课是利益于人,其实每位在底下听课的人,都要感谢他,因为是他们在成就我们、给我们机会,我们才得以成长。所以讲课的人、讲经的人也要处处感谢,处处谦卑。这样纵使我们是施予,也不忘守好这一颗心。不然不恭敬,贡高我慢了,道业也就毁了。 三是朋友来访时。朋友到家里来作客,我们也要“勿轻略”,要先设想到,他假如来我们家,可能需要哪些日常用品。纵使他有带,我们也要准备一份,因为人难免会忘东忘西。当我们处处能替朋友设想,让他宾至如归,相信这一段情谊会愈陈愈香。我们每一点点的谨慎付出,绝对都会让朋友内心很温暖、很欢喜。 四是教育孩子方面。比如说我们叫孩子拖地,他可能想着拖好之后马上要去看卡通、看电视。所以当孩子第一次答应你做事,他是用应付、敷衍的态度做的,而你没有把它修正过来,他往后可能都是敷衍塞责。所以孩子做事有没有负责任、有没有谨慎,这也要透过家长的耐性去追踪。第一次让孩子拖客厅,你一定要去检查他有没有拖干净,假如棱棱角角都还脏兮兮的,就代表他做事轻略、做事有头无尾。做一件事的尾应该怎么结束?应该请爸爸来检查,请长官来确定。不行,马上要纠正。通过这种方法,让孩子对一切人、对一切事、对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谨慎。
4、如何让孩子远离“斗闹场”、结交好的朋友。 “斗闹场”是指比较复杂、比较奢华的地方,我们的小孩不要进去。 孩子为什么会进去这样的地方,一个很重要的根本问题,就是他没有判断能力,他不知道交什么样的人,近什么样的环境,做什么样的事,才是对的,才是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。 遇到好朋友跟坏朋友跟他自己很有关系。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思惟,常常在那里担心;要顺着理智、顺着真理去面对。在《易经》里面有提到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”,意思就是善的人就会跟善的人在一起,恶的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。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、非常重德行,自然而然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。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要先长孩子的什么?善心。 当你有教《弟子规》。比方说,你教孩子孝是对的,他知道不孝是不对的;当你教他友爱兄弟、尊敬长辈是善,他就知道不敬、不悌是错的;当他知道谨慎很重要、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,他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。所以孩子就善恶分明。善恶分明,他会有所取舍。 当我们的孩子善恶的根基扎稳了,我们的中晚年才能够高枕无忧,所以我们的人生规划要能够深谋远虑。
2012年8月27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